
中醫說「脾胃為生化之源」,黃耆補「脾氣」,將脾胃消化吸收功能鞏固好,才能充分吸收吃進的食物營養、藥物藥效;「肺氣」則與口腔、鼻腔呼吸道黏膜、皮膚等部位相關。
中醫將口腔、鼻腔呼吸道黏膜、皮膚等部位稱為「表」,是抵禦風邪、寒邪等病邪入侵的第一道防線。
黃耆補「肺氣」,連帶能增強身體表層的「衛氣」,「提升呼吸道黏膜、皮膚防禦力,保護皮膚不受外邪侵入,還能調節排汗功能!」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王品涵指出。
「尤其動不動就感冒的人,相對來說身體比較虛,尤其是『表』比較虛,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李艾玲表示,秋冬季節交氣溫變化大,吃點黃耆可以「補氣固表」,就像築一道對抗敵人的堅固城牆,增強身體的防禦力,預防感冒。
「表虛」的民眾也容易流「虛汗」,所謂的虛汗指的不是因為運動或天氣炎熱流汗,而是處於靜止狀態流的汗水,通常體虛的人容易流虛汗。黃耆「固表」能維持排汗功能正常,保護身體不會因為汗流過多,一吹風就感冒、頭痛。
此外,表虛的病人臉浮腫、手腳也比較容易浮腫,「這類的浮腫通常是氣虛血液循環不佳造成,黃耆能幫患者補氣消腫,」李艾玲說。
不僅如此,黃耆還能幫助皮膚傷口癒合「生肌托瘡」。王品涵指出,若患者身體過於虛弱,傷口拖很久都無法癒合,此時除了清熱解毒藥外,中醫師還會加一點補氣血的藥,這時補氣藥會選擇黃耆,黃耆入肺經,能強化皮膚表面的衛氣,促進局部氣血循環,將傷口內部的膿托出皮膚表面排掉,加速傷口癒合。
「表虛」的民眾也容易流「虛汗」,所謂的虛汗指的不是因為運動或天氣炎熱流汗,而是處於靜止狀態流的汗水,通常體虛的人容易流虛汗。黃耆「固表」能維持排汗功能正常,保護身體不會因為汗流過多,一吹風就感冒、頭痛。
此外,表虛的病人臉浮腫、手腳也比較容易浮腫,「這類的浮腫通常是氣虛血液循環不佳造成,黃耆能幫患者補氣消腫,」李艾玲說。
不僅如此,黃耆還能幫助皮膚傷口癒合「生肌托瘡」。王品涵指出,若患者身體過於虛弱,傷口拖很久都無法癒合,此時除了清熱解毒藥外,中醫師還會加一點補氣血的藥,這時補氣藥會選擇黃耆,黃耆入肺經,能強化皮膚表面的衛氣,促進局部氣血循環,將傷口內部的膿托出皮膚表面排掉,加速傷口癒合。